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英语系 >> 教授 >> 正文
黎志敏

  • 性别:男
  • 学历:博士
  • 职务: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 职称:教授
  • 邮箱:lizhimin666@gzhu.edu.cn
  • 电话:

研究方向:

英语文学、英语教育以及中英翻译


个人简介: 

2009年12月获得英语教授职称,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学者”特聘教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外国文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广州大学外语教育训练基地主任,现代诗学中心主任。曾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杂志EPSIANS杂志执行主编(2011-2017),中山大学荣誉教授(2012-2016)、厦门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014-2015)等职。曾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圣母大学等地访学或者讲学,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至今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项目共十余项,发表中英文专著6部,编译著5部,论文60余篇。


教育背景:

2002年6月在中山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并获得证书


社会任职:

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诗歌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硕导等职。


部分论文著作:

A. 专著:

1. 《西方诗学影响下的中国新诗:起源、发展与本土意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英文)

2. 《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知识的“善”与“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现代文化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 《“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6. 《现代诗歌的自由法则》。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B. 编(译)著:

1.《剑桥读诗:现代英语诗歌精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

2. 《莎士比亚作品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11月。

C. 部分论文:

1. 《英语在“3+X”中的地位》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2期。(该文由人民大学复印资料“G381”于1999年第4期全文复印)

2. 《中国新诗中的十四行诗》,《外国文学研究》(核心),2000年1月,第1期。

3. Four Different Ways of Looking at J.H. Prynne’s Chinese Poem (in English), Quid (7a),April of 2001. (In English)

4. 《剑桥学术传统的特长与弊端》, 《剑河风》 (英国剑桥大学), 2002年第2期。

5. 《诗歌的“断行”艺术》,《诗刊》(上半月刊)(核心),2004年4月,第4期。

6. J. H. Prynne’s Poetr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nese Poetics, Tears in The Fence: Poetry Prose Reviews,2005 (1). (In English) It was included in A Manner of Utterance: The Poetry of J. H. Prynne, ed. by Ian Brinton. Exeter: Shearsman Books Ltd, 2009.

7. 《庞德的“意象”(Image)概念辨析与评价》,《外国文学研究》(核心),2005年5月,第3期。

8. 《诗人蒲龄恩及其诗作<是 —— 珍珠, 是>》,《世界文学》(核心),2005年11月,第6期。

9. 《诗歌意象理论构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7年12月,第6期。

10. 《英语诗歌形式研究的认知转向》,《外国文学研究》(CSSCI,A&HCI),2008年1月,第1期。

11. 《论诗学概念、方法与体系》,《社会科学评论》(CSSCI),2008年6月,第2期。12. 《新诗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008年8月,第4期。

13. 《论诗歌定义:本质、功能与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8年8月,第8期。

14.《语象概念的“引进”与“变异”》,《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

15.《论<神州集>中的李白因素和庞德因素》,《暨南学报》(CSSCI),2008年12月,第6期。

16.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9年第2期。

17. 《学术语言基本规范的理论研究》,《学术界》(CSSCI),2009年第4期。

18. New Chinese Poetry: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Quarterly, 2010(1).  

19. The Interplay of "Secular Morality" and "Philosophy-Science", NBU Journal of Philosophy, March of 2011.

20. 《“哲学”与“经学”之争:中国传统伦理的历史拐点》,《伦理学研究》(CSSCI),2010年第3期。

21. 《知识的“德”与“真”》,《现代哲学》(CSSCI),2010年第3期。

22. 《以伦理学说为灵魂的多维立体型知识体系建构》,《科学学研究》(CSSCI),2010年第7期。

23. Dialogue on Chinese Modernism and the New Chinese Poetry: An Interview with Li Zhi-min, by Prof. Michael A. Peters, Review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2010 (9). Interview)

24. 《知识社会:从伦理与科学视角的论证》,《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11期。 

25.  《整体知识论:知识的“真”与“德”之辩》,《文史哲》(CSSCI),2011年第1期。

26.《文化研究辩义:中国问题意识》(独立),《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

27.《“生”之信:“关系”经纬中的“文化”乾坤》,《兰州学刊》(CSSCI扩展版),2011年第11期。

28. 《“文化精神”的永生与“文化体系”的重生》,《天府新论》(CSSCI),2011年第6期。

29.《“科学=价值”是陷阱:论科学的身体与价值皈依》,《伦理学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30. The One Way Model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Literary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Quarterly(A&HCI), March of 2012.

31.《重释<论语>: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2年第8期。

32.《以“进取”瓦解“焦虑”: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境界》,《外国文学研究》(CSSCI,A&HCI),2012年第6期。

33. 《诗意的文化对话——郑燕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中国文化>述评》,《外国文学研究》(CSSCI,A&HCI),2013年第6期。

34. On Gu Cheng: Rise and Fall of a Fairy Tale, EPSIANS 2013(1), March of 2013

35. 《现代婚姻文化理念辨析与问题研究》,《伦理学研究》(CSSCI),2014年第一期。

36. 《“质料”与“形式”:现代教育哲学辨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扩展板),2014年第10期。

37《“天•德”之辨:现代文化信仰的“神性”回归》,《文史哲》(CSSCI),2015年第3期。

38、《現代家庭文化及其社會保障機制研究》,《哲学与文化》(A&HCI),《哲学与文化》2015年第6期。

39、 《明“道”修“业”: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哲学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5年第5期。

40、《“跨界”的宽与厚:<味闲堂丛稿>之书里书外》,《外国文学研究》(CSSCI,A&HCI),2016年第二期。

41. Cut continuously for more perfection: Reflections of Charles Bernstein’s avant-garde poetics on basis of Pitch of Poetry 《外国文学研究》(CSSCI,A&HCI),2017年第二期。(美国宾大杂志Jacket 2全文转载)

42. 学术之辨:学术研究与文化认信,《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扩展板),2017年第8期。

43. 《“理性的情感”:论中西诗歌主体的“自美”与“内省”》,《文学理论前沿》(CSSCI)第17辑,2017年9月。

44. 《论鲁迅的“自我文化对峙”: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迷局》,《文史哲》(CSSCI),2018年第二期。

45. Yijing and Sense-Grammar as Possible Fields for Innovation of Modern English-Language Poetry, with Discuss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try on Ezra Pound and Imagism,《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SSCI),2018年4月。

46. 《Zhongalish: 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中美人文学刊》第二辑,2018年4月。

47. “流动的边界”:有关“形式-内容”的哲学思辨,《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2019年第一期(3月)

48. 《理论主导下英语诗歌的现代转型》,《外国语文研究》,2020年第5期。

49. 《以“无定式”为式:中国现代诗歌的“分行”美学》,《广州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50.《伯恩斯坦的“先锋”诗学:向更完美持续“切进”》(中文),《诗探索》2021年第1期。

51. 《现代诗歌的创新精神》,《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年第2期。

52. 《节奏潜能与节奏美学:以《只是想说》的文本细读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53. 《诗歌形式的“立”与“破”:传统文体构建意义与现代艺术创新诉求》,《广东社会科学》(CSSCI)2022年第2期。

54. 《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伦理选择”与“生命哲学”》,《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2022年第2期(6月)。

55. 《“形式创作”意识:现代诗歌“形式-内容”的融合趋势》《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第4期(8月)。

56. Li Zhimin & Daniel Braun,“The Linking Matters: An International Poetics of Sense-Making and Innovation”,boundary 2 (on-line)August 13, 2022. https://www.boundary2.org/2022/08/li-zhimin-and-daniel-braun-the-linking-matters-an-international-poetics-of-sense-making-and-innovation/

57. ON FAMILY OBLIGATIONS AND FULFILMENT IN SONS AND LOV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D. H. Lawrence Studies (England), 2022年12月。

D.诗集:

1. Li Zhimin, A Love of Shining Night, ed. by Kevin Nolan, (Cambridge: CCCP, 2002).

2. Li Zhimin, Zhongalish: Think and Feel Globally, (Philadelphia: CAAP, 2017).


主持科研项目(部分):

1)项目负责人:“英语诗歌的‘分行’形式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留【2005】55号),2005年5月—2006年10月,已完成。

2) 项目负责人:“现代英语诗歌形式的变迁及其学理分析”,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63097),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已完成。

3) 项目负责人:“英语诗歌的‘诗行’形式研究”,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06-Q8-2),2006年8月-2007年9月,已完成。

4) 项目负责人:“英语诗歌节奏的认知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06YK-02),2006年9月—2008年12月,已完成。

5) 项目负责人:“文化视野中的伦理批评”,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12A006),2013年4月—2015年4月,已结项。

6) 项目负责人:“现代英语诗歌‘自由形式’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GD13CWW05),2013年12月—2015年12月,3万元,已结项。

7) 项目负责人:“‘自由’的法则——英美现代诗歌形式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4BWW052),2014年6月—2019年12月,已结项。


教学情况:

1)研究生课程:中西现代诗学比较研究;

2)本科课程:美国文学简史、美国文学作品选读;莎士比亚作品欣赏;

3)全校核心通识课程:现代英语诗歌赏析;英语演讲与文学(小班课程)

(更新于2024年3月)

上一条:何爱晶 下一条:李桔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