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之窗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寻访丨许萍:认清自己,用爱与包容去踏实走好每一步人生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9-16 [来源]: [浏览次数]:

(图为许萍师姐生活照)

许萍师姐系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市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教师、越秀区名教师、越秀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北师大跨越式总课题组英语教学学科专家、华南师大中小学英语学科发展国际化共建平台PRT项目示范学校负责人。曾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十余项——如《英语报刊教学综合研究》(国家级,优秀)、《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支持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研究》(省级,优秀)、《小学英语阅读量与写作能力的关系》(市级,优秀)等,多篇教育管理和英语教学文章发表在省级刊物,多个教学设计、综合课例、多媒体教育软件、学习资源网站获奖。

 

大学时光——好学师姐的一点小遗憾

 

回忆大学时光,许萍师姐一下子就想起桂花岗校区的图书馆和综合楼的自修室。师姐回忆说,那时在学校的想法很纯粹,一心想着好好念书,所以就成了这两个地方的常客了。但这也成了师姐大学中的小小遗憾。许萍师姐说:“那时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以学习为首,没能多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如果时间能重来,会把一部分时间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增长社会见识,也有利于日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对比现在学校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许萍师姐也悉心地提醒我们,参加社团活动不应该随波逐流,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当参与。“如果选择自己不喜欢的活动,便会失去做事的动力,难以坚持;参与得太多,花费过多精力,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没个样子。”

(师姐的大学本科毕业照)

 

给人热爱与包容,教己规划与沉稳

 

毕业至今,从一线教师到副校长,许萍师姐从未离开过讲台,一切只源于心中的那份热爱。

因为热爱不厌倦:即便平日里的教学工作再繁忙,她也不曾感到疲惫。

因为热爱,懂得包容:不是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因为热爱,不敢倦怠: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教授学生正确的知识,因此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专业学习到课堂管理,不愿意落下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师姐在开学典礼上带领一年级新生走进会场)


这一份热爱也延续到行政工作上。作为一名管理者,她总是带着包容的心态与老师们沟通工作,倾听她们的意见,尊重同事,力求营造和谐、融洽、上进的工作环境。 

许萍师姐说,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稳扎稳打,有规划意识,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比方说英语师范生想要踏实过好大学四年,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需要把英语专业相关的证书和师范类的技能证书的考取任务合理分配到大学的每个阶段,并提前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做好该干的活,沉得住气,潜得下心,脚踏实地做事情,许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一个人只要不急功近利,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当然,我们在工作之余也要学会放松。闲暇时光,到茶艺馆品上一口好茶,听上一曲古典音乐,于我便是不错的解压方式。 

(师姐在少代会上答复队员提案)

 

修读有尽,读书不止

 

参加工作以来,许萍师姐也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在职期间,她多次到省二师、华南师大、中大以及东北师大学习;2005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2010-2012年于广州大学进修研究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2014年再赴新加坡管理大学学习;2016年再次回归母校(广州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漫长的学习生涯,对许萍师姐来说,没有结束一说。“学习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自我的需要,人始终要在不断学习中成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采访时,我们发现她的办公桌、柜子里堆满了各式书刊。小小的办公室里充满了书香气息。谈及读书,师姐语重心长地说,“看书能让人不骄不躁,获得内心的平静。”谈及如何看书,师姐打开了话匣子,“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会博览群书。任何一个专业的人都不应该只读与该专业相关的书籍,而是要广泛涉猎各式各样的书籍。一来可以拓展自己的学识,全方位地提升自己;二来也能够修身养性。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阅读后要有所反思。”这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给师弟师妹的寄语

 

  第一,端正自己的思想,切忌严进宽出。上大学不是为了享福,而是塑造更好的自己。新一代的大学生要有规划意识,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应该以学业为主,储备丰富的知识和积蓄充足的能量。到了大三,可以多尝试社会实践,比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多走进学校、名师工作室进行实习,积累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第二,清醒地认识自己,不好高骛远。要相信只要热爱,各个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业。

  第三,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杂志并学会反思。

  第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时刻带着包容之心,与人为善,拓宽人生大道。

师姐与寻访小组合影留念

稿件来源校友寻访队(陈可丹、袁贵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