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外国语学院“尚学讲坛”系列讲座 第66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10-11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10月8日下午,我院王晋军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Interactivity across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Indigenous Derung Villagers in Northwest Yunnan”的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itics)的专题讲座,该讲座由我院蒋晓萍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围绕着王教授近期以云南西北地区独龙族土著村民的生活环境为例的调查研究展开,探讨在生态语言学下的语言能力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领域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谓是陌生而又新奇。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交互关系,认为语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兴衰,这其中就存在两种主要的生态语言学模式:豪根模式和韩里德模式。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研究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濒危等,后者注重生态批评,关注话语的非生态因素,王教授通过生动的举例,让同学们对非生态因素,诸如“人类中心主义”“增长主义”等专有名词有了一定的认识。

    有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王教授进而以独龙族土著村民的语言为例,用数据说明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地区等因素对语言能力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语言、语言使用者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独龙族这一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更加深了对生态语言学的理解。

    提问环节是讲座的高潮部分,老师同学们对于生态语言学专题都提出了自己“生态性”的问题和见解,诸如“生态语言学如何运用于实践”“生态语言学与语言生态学的区别”等,研讨的氛围十分浓厚。所谓“生态”,即从根本上促进健康、自然、协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存”。因此,学术讨论理应具有“生态性”。

讲座进入到尾声,对于这场共同探讨交流,在笑声中学知识的别开生面的讲座,许多老师同学们表示机会难得,收获颇丰,同时对生态语言学这一新兴领域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悟。

undefined 

(供稿:外国语学院新闻组)